一、梳理设备资产
建立设备台账:记录每台密炼机的型号、出厂编号、安装时间、使用年限、关键部件信息。
编号与分类:区分关键部件(如转子、密炼室、密封装置、温控系统、电控系统)和易损件,便于后续维护追踪。
二、明确维护需求
参考厂商手册:明确各部件推荐的保养周期与润滑点(如轴承、减速机、液压站)。
制定关键部件更换周期:
- 转子密封圈:每运行500小时检查,必要时更换;
- 轴承与齿轮:每2000小时检查润滑与磨损情况;
- 冷却系统:每月检查冷却水流量与温度。
- 日常检查(日/班);
- 定期保养(周/月);
- 预测性维护(结合数据趋势)。
三、设定维护周期
润滑系统检查 每日 检查油位、油温、泄漏情况
密封件检查 每周 检查转子密封圈、排料门密封性
温控系统校准 每月 检查热电偶、加热器、冷却水系统
传动系统检查 每季度 检查电机、减速器、联轴器、皮带张力
大修/关键件更换 每年 更换衬板、转子、轴承等
四、制定标准作业流程(SOP)
为每项维护任务制定详细操作步骤,包括:
- 工具准备;
- 安全防护措施(如断电挂牌);
-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;
- 检查标准与记录要求;
- 异常处理指引。
五、任务分配与执行
任务分配机制:通过CMMS或MES系统将维护任务分配给指定人员,并设置提醒。
执行与记录:维护人员完成任务后填写记录,包括时间、内容、更换部件、异常情况等。
异常反馈机制:发现严重磨损或故障隐患时,及时上报并调整后续维护计划。
六、数据监控与持续优化
运行数据采集: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度、压力、电流、振动等数据,用于趋势分析。
预测性维护:结合数据分析预测潜在故障,如轴承振动频谱异常提示未来30天可能故障。
定期评估与优化:每季度分析维护记录与故障数据,优化维护周期与内容。
七、培训与管理保障
操作人员培训:定期开展安全操作与基础保养培训,提升员工技能与责任意识。
建立责任制:实行“定人、定机、定责”制度,明确每台设备的日常责任人。
备件管理:建立易损件库存清单,确保关键部件及时更换,避免因缺件延误维护。

